业界动态

以伦理为锚:《检验检测行业人工智能应用伦理指南(2025)》护航技术向善之路

日期:2025-10-15 13:08:20

2025年10月10日,中国检验检测学会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正式发布《检验检测行业人工智能应用伦理指南(2025)》(以下简称《指南》)。这是我国检验检测领域首个针对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专项伦理规范,标志着行业在拥抱技术变革的同时,开始从“野蛮生长”转向“有矩可循”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AI深度融入检测流程的当下,《指南》的出台不仅是一次技术应用的“刹车校准”,更是对“检测公正”这一核心价值的坚守与升华。

一、为何需要伦理指南?技术狂飙下的隐忧浮现 

近年来,AI技术在检验检测行业的应用呈指数级增长:工业CT影像的缺陷识别准确率突破95%,实验室光谱数据的智能分析将检测效率提升3倍以上,AI算法甚至能通过历史数据预测产品质量趋势。然而,技术跃迁的背后,一系列伦理风险逐渐浮出水面—— 

某食品快检企业曾因AI模型误判“低糖饮料含糖量超标”,导致企业声誉受损。调查发现,问题源于训练数据集中“无糖饮料”样本不足,模型将“代糖成分”错误关联为“糖分超标”;某环境检测机构使用未经验证的AI算法评估土壤污染风险,因算法对重金属迁移规律的拟合偏差,误导了政府修复方案;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机构为追求检测速度,将AI生成的关键结论(如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判定)直接作为认证依据,规避了持证检测师的人工复核环节……  

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核心矛盾:当AI的“算法黑箱”遇上检测行业的“生命攸关”——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环境安全,技术的“高效”必须让位于“可信”。正如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理事长在《指南》发布会上所言:“检测的本质是‘传递信任’,如果AI的应用动摇了这份信任,再先进的技术都将失去意义。” 

二、《指南》核心:划清红线,守护检测公正的生命线 

《指南》共包含六大核心原则与22条具体规范,首次为检验检测行业的AI应用建立了“全流程伦理框架”。 

1. “人机协同”:算法不能替代人的责任 

《指南》明确要求:所有涉及关键结论(如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医疗器械安全性判定、环境污染物超标认定)的AI检测系统,必须保留“人工复核接口”——即AI可提供分析建议,但最终报告需由持证检测师签字确认。例如,在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检测中,AI虽能快速分析细胞毒性数据,但“是否通过认证”的结论必须由检测师结合临床经验综合判断。  

这一规定直击行业痛点。此前,部分机构为降本增效,将AI生成的报告直接作为认证依据,规避了检测师的责任。新规通过强化“人”的主体地位,确保技术应用不脱离质量控制的底层逻辑。 

2. “透明可溯”:算法不能是“黑箱” 

针对AI模型的“不可解释性”问题,《指南》要求:检测机构需向客户提供AI检测的“决策逻辑摘要”——例如,当AI判定某批次食品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时,需说明是基于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群还是致病菌的检测数据,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分配。对于高风险领域(如药品、儿童用品),还需提供算法的训练数据来源、验证过程及误差范围。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透明化不是泄露商业秘密,而是让企业明白‘为什么不合格’,也让监管部门验证‘为什么可信’。” 目前,华测检测等头部机构已率先在其“AI+环境污染物筛查系统”中嵌入“算法透明度工具包”,客户可在线查看检测模型的决策路径。 

3. “公平无偏”:数据不能有“隐形歧视” 

《指南》特别强调:AI模型的训练数据必须覆盖多元场景,避免因数据偏差导致误判。例如,食品检测模型的训练集需包含不同产地、不同加工工艺的样本;环境检测模型需纳入城乡差异、季节波动等因素;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有食材或传统工艺产品的检测,需专门补充数据以避免“文化偏见”。  

此前,某国际检测机构因AI模型仅基于欧美市场数据训练,在检测中国调味品时将“花椒含量”误判为“非法添加剂”,引发贸易纠纷。《指南》通过规范数据采集的“最小必要原则”与“代表性要求”,从源头杜绝此类问题。 

4. “安全可控”:技术不能突破法律边界

《指南》严格限制AI的应用范围:禁止使用未经国家认证的算法模型进行强制性认证检测(如CCC认证、CE认证);禁止通过AI篡改原始检测数据或伪造报告;要求检测机构对AI系统的运行日志保存至少5年,以备监管部门追溯。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这些规定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技术应用划定‘安全区’——只有在法律与伦理框架内的AI,才能真正服务于质量提升。” 

三、行业响应:从“被动合规”到“主动赋能” 

《指南》发布后,行业头部机构迅速行动,将伦理要求融入技术迭代全过程。  

• 华测检测:对其“AI+纺织品成分分析系统”进行伦理改造,新增“人工复核弹窗”功能——当AI判定某面料成分比例异常时,系统会强制跳转至检测师确认界面,并提示可能的风险点;同时,该机构联合高校开发了“算法公平性检测工具”,定期评估模型对不同材质、不同品牌样本的识别偏差。  

• 谱尼测试:在环境检测领域推出“伦理合规认证”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评估自有AI检测系统的透明度与公平性,目前已为长三角地区200余家检测实验室提供技术指导。  

• 国际机构适配:SGS、TÜV等国际检测巨头也表示,将参照《指南》调整在华业务的AI应用流程,确保其全球检测报告符合中国市场的伦理要求。  

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建立“AI检测伦理评估体系”——对获认可的检测机构定期开展伦理审查,将合规情况与资质延续、招投标资格挂钩,推动伦理要求从“推荐性规范”转化为“行业硬约束”。 

结语:伦理为基,方能行稳致远 

《检验检测行业人工智能应用伦理指南(2025)》的出台,是中国检验检测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它告诉我们: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而是更好地服务于人;创新的速度必须与责任的重量相匹配。当AI的“高效”与伦理的“可信”形成合力,检测行业将不仅是产品质量的“把关人”,更将成为技术文明的“守护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人文的价值关怀,为全球质量基础设施注入更温暖的力量。  

正如《指南》开篇所言:“每一次检测,都是对信任的承诺;每一份报告,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在这条向善的技术之路上,伦理不是束缚,而是让检测行业走得更远、更稳的锚点。

END

【华创检测资源共享】

0513-66814933/80608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