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新修订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分类监督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标志着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监管进入更加精细化、差异化的新阶段。本文将从修订背景、核心变化和行业影响三个维度,对这一重要政策文件进行深入解读。
修订背景:从“一刀切”到“分类管”的监管演进
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的快速发展,机构数量持续增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统一监管模式已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此次修订是对2015年版监督细则的全面升级,旨在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分类型监管机制。修订工作历时两年多,广泛征求了行业机构、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意见,体现了监管机构对“放管服”改革的深化落实。
核心变化:四大亮点勾勒监管新框架
1. 精细化分类指标体系
《细则》建立了多维度的机构分类评价体系,不再单纯依据机构规模进行划分,而是综合考虑了机构的风险等级、技术复杂性、业务领域敏感度以及历史信用记录等因素。将检验检测机构划分为A、B、C、D四类,对应不同的监管强度和频率。
2. 差异化监管措施
针对不同类别机构,《细则》明确了差异化的监管要求:
• A类机构(低风险):以自我管理为主,享受“绿色通道”等便利措施,监管检查频率降低
• B类机构(一般风险):实施常规监管,适当减少检查频次
• C类机构(较高风险):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检查频率
• D类机构(高风险):实施重点监管,可采取限期整改、暂停资质等严厉措施
3. 动态调整机制
《细则》引入了分类结果动态调整机制,机构分类不是“终身制”,而是根据日常监管结果定期更新。这一机制鼓励机构持续改进管理水平,也为表现下滑的机构提供了明确的惩戒路径。
4. 信用监管深度融合
新规将信用监管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建立了检验检测机构信用评价体系与分类监管的联动机制。失信行为将直接影响机构分类结果,从而强化了信用约束在行业监管中的作用。
行业影响:推动检验检测市场高质量发展
正向激励作用凸显
《细则》的实施将产生显著的“奖优罚劣”效果。守法经营、技术能力强的机构将获得更宽松的发展环境,有利于资源向优质机构集中,促进市场良性竞争。
监管资源配置优化
分类监管使有限的监管资源能够聚焦于高风险领域和问题机构,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据估算,新规实施后,对低风险机构的监管成本可降低30%以上,而高风险领域的监管强度将提高50%。
行业结构优化加速
《细则》的实施将加速检验检测行业的整合与升级。不规范运营、技术水平低的机构将面临更大监管压力,要么提升自身能力,要么被市场淘汰,从而推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创新环境改善
对合规机构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将为技术创新和方法研发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对从事新兴领域检验检测的机构,新规提供了更加适应其发展特点的监管支持。
展望与建议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分类监督细则(2025修订版)》的发布实施,是我国检验检测监管制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其对行业的积极影响将在未来几年逐步显现。
对于检验检测机构,应主动适应新规要求,加强内部质量管理,提升技术水平,珍惜自身信用记录。同时,建议行业协会和组织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帮助机构特别是中小型机构顺利过渡到新的监管框架。
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高效的发展新阶段,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END
【华创检测资源共享】
0513-66814933/80608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