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全固态电池热失控多参数耦合检测系统:检验检测行业技术攻坚的"破局之钥"

日期:2025-10-15 13:57:15

2025年10月8日,宁德时代与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联合发布“全固态电池热失控多参数耦合检测系统”,这一突破性技术成果犹如一颗投入检验检测行业湖泊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它不仅是新能源检测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更折射出检验检测行业在服务国家战略产业、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中的关键作用,为行业技术升级与价值重塑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破局之需: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中的检测“拦路虎”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的高速发展,全固态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理论值超400Wh/kg)、安全性好(无液态电解质泄漏风险)等优势,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路线。然而,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线的过程中,全固态电池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安全难题——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界面稳定性差、锂枝晶生长不可控、热失控触发机制复杂,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电池能否安全应用。  

传统的检测技术却难以满足需求:一方面,现有设备只能单一检测温度、电压等常规参数,无法捕捉热失控过程中多物理场(热、电、力、气)的耦合变化;另一方面,固态电解质分解、锂金属沉积等微观过程的动态监测缺乏高精度手段,导致企业难以准确评估电池的安全边界。某头部新能源企业研发负责人坦言:“过去测试全固态电池的热失控风险,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触发短路,也不知道气体释放的具体成分,只能反复试验,成本高且周期长。” 

这一技术瓶颈不仅制约了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更对检验检测行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通过精准、全面的检测技术,为全固态电池的安全性提供科学背书? 

二、技术攻坚:多参数耦合检测系统的“破题密码” 

宁德时代与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联合研发的全固态电池热失控多参数耦合检测系统,正是针对上述痛点的一次精准攻坚。该系统通过集成高精度传感器阵列、多物理场仿真模型与实时数据分析算法,实现了对热失控过程中20余项关键参数的同步动态监测,为全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全息视角”。 

1. “全域感知”:从单一参数到多物理场耦合 

传统检测设备通常只能监测温度、电压等2-3个参数,而该系统创新性地集成了温度传感器(精度±0.1℃)、压力传感器(量程0-10MPa)、气体成分分析仪(可检测CO、H、VOCs等20余种气体)、原位显微镜(观察锂枝晶生长)等多类型传感器,可在模拟极端工况(如针刺、过充、高温)下,同步采集电池内部的温度变化、压力波动、气体释放速率及微观结构演变。例如,在针刺实验中,系统不仅能记录电池表面温度的瞬时升高(最高可达800℃),还能捕捉到内部压力的骤增(峰值达5MPa)以及电解液分解产生的CO和HF气体浓度变化,为分析热失控的触发机制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撑。 

2. “精准溯源”:从现象观察到机理解析 

系统搭载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可基于实时数据反推热失控的演化路径。通过分析温度梯度、压力分布与气体释放的时空关联性,研究人员能够精准定位热失控的“关键触发点”——例如,是固态电解质与负极界面的副反应引发局部过热,还是锂枝晶刺穿隔膜导致短路。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专家介绍:“过去分析热失控原因就像‘拼图’,需要多次实验推测;现在通过系统的动态数据,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故障发生的顺序与逻辑,将问题定位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以内。”

3. “效率革命”:从漫长验证到快速认证

检测时间的大幅缩短是该系统的另一大优势。传统方法需对同一批次电池进行多次重复测试(耗时72小时以上),而该系统通过高精度模拟与数据建模,可在单次实验中获取足够的数据支持安全性评估,整体检测周期缩短至4小时,效率提升18倍。这对于全固态电池企业抢占市场至关重要——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系统让我们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电池安全认证,加速产品迭代,为进军欧洲、北美市场争取了宝贵时间。”

三、行业赋能:从技术突破到生态重构 

全固态电池热失控多参数耦合检测系统的诞生,不仅是单项技术的胜利,更对检验检测行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服务国家战略,支撑产业升级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全固态电池的安全检测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该系统的落地应用,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自主可控的检测工具,摆脱了对国外认证机构的依赖(此前此类检测需送至德国TÜV、美国UL等机构,周期长且费用高)。目前,宁德时代已基于该系统的数据,向欧盟提交了全固态电池的安全认证申请,预计2026年实现首批产品出口。 

2. 推动检测技术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型 

该系统的多参数同步监测与动态建模技术,为检验检测行业提供了新的技术范式。未来,类似的“多物理场耦合检测”思路可拓展至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甚至应用于航空航天材料、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评估。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专家指出:“这标志着检测技术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跨越——通过高精度传感器与智能算法的结合,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产品失效机理,为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3. 构建“检测-研发-生产”协同生态 

该系统的研发本身就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宁德时代提供产业需求与应用场景,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贡献计量科学与标准制定经验,高校团队负责算法开发与机理研究。这种“需求导向+技术攻关+标准输出”的模式,正在推动检验检测行业从“单一服务者”转变为“产业共舞者”。目前,已有10余家电池企业与检测机构与该系统研发团队接洽,计划联合开发适用于不同材料体系(如硫化物、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专用检测模块。 

结语:以技术攻坚之“钥”,开启检测行业新未来

全固态电池热失控多参数耦合检测系统的出现,是检验检测行业回应国家战略需求、攻克产业技术难题的生动注脚。它证明:当检测技术能够精准捕捉复杂产品的安全边界,当检测机构能够深度参与产业研发进程,检验检测就不再是“事后把关”的配角,而是成为推动技术创新、保障产业安全的“关键变量”。  

未来,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检验检测行业将面临更多类似的全新挑战——从固态电池到氢能储运,从量子器件到生物医用材料,每一个新兴领域都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持续深耕技术创新,坚守质量底线,检验检测行业才能以“破局之钥”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全球科技进步与民生安全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END

【华创检测资源共享】

0513-66814933/80608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