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肉制品掺杂、食用油掺假及转基因成分检测等技术瓶颈,市场监管总局于8月28日正式发布2025年食品补充检验方法“揭榜挂帅”榜单,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这一创新机制旨在突破全球尚未统一的检测标准盲区,为食品安全监管注入科技动能。
三大技术难题亟待突破
榜单聚焦当前食品掺假领域的三大“隐形杀手”:
1. 肉制品动物源性成分鉴别:如羊肉中掺鸭肉、猪肉冒充牛肉等,需实现0.1%掺假比例的精准定量;
2. 食用油非法添加检测:花生油掺大豆油等油脂混掺,需攻克化学成分高度相似性难题;
3. 转基因成分定量分析:针对大豆油中转基因原料的隐蔽性,开发灵敏度达0.01%的检测技术。
“这些掺假手段往往经过高温加工或化学处理,传统检测方法难以捕捉生物遗传信息,全球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揭榜挂帅”将联合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 推动检测技术从实验室向市场端快速转化。
技术突破:从“小时级”到“分钟级”
在榜单发布前,我国已涌现多项创新成果:
• 全自动DNA快检系统: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磁珠法核酸提取技术,结合实时荧光PCR仪,1小时内可同步检测16种肉类掺假成分,准确率超99.5%,成本降低70%;
• AI辅助溯源平台:晋江市市场监管局部署的快检便民亭,通过基因标记技术30分钟锁定掺假肉品来源,2025年以来已处置8批次问题样品,推动市场快检覆盖率提升至100%;
• 光谱成像融合技术:河北工业大学团队开发的多场景缺陷检测系统,可识别光伏板、食品包装等领域的微米级掺杂痕迹,为跨行业检测提供技术范本。
社会力量协同共建标准体系
此次“揭榜挂帅”创新采用“企业出题、揭榜攻关”模式:
• 企业联合体主导:鼓励食品检测设备制造商(如华测检测)、生物科技企业(如诺唯赞)与高校组成联合实验室,共享检测数据与算法模型;
• 跨境技术互认: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检测联盟,推动内地与港澳检测方法互认,建立大湾区食品掺假风险预警平台;
• 公众参与监督:开通“随手拍”举报通道,消费者上传疑似问题食品照片后,AI系统可自动生成初步检测报告并触发监管响应。
产业化落地与未来挑战
目前,榜单首批12个课题已吸引78家机构参与竞标,预计2026年底形成3-5项国家标准草案。然而,行业仍面临两大挑战:
• 成本与效率平衡:高精度检测设备单价超百万元,中小食品企业合规成本压力大;
• 技术黑箱化风险:AI算法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需建立第三方验证与审计机制。
“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检测技术可以无限趋近于零漏洞。”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专家指出,随着“揭榜挂帅”机制深化,检测行业将从“成本中心”转向“价值引擎”,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防线。
END
【华创检测资源共享】
0513-66814933/80608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