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等多家媒体曝光市场上“沙金”首饰存在严重质量问题:部分产品镍释放量超标上千倍,长期佩戴可致皮肤过敏甚至致癌。这一乱象不仅暴露了饰品行业监管漏洞,更将检测行业的技术能力与责任推至台前。
沙金乱象:检测数据揭露健康风险
所谓“沙金”实为铜镍合金,仅表面电镀0.05微米黄金层,成本低至10元/件,却以“越南提纯沙金”等话术高价售卖。浙江、杭州等地检测机构对多批次样品检测发现,部分产品镍释放量高达国家标准限值的千倍,镉、铅等致癌物亦被检出。专家指出,这类首饰长期接触皮肤可能引发皮炎、过敏,耳钉等直接接触部位风险更高。
检测技术成行业“照妖镜”
面对沙金首饰的隐蔽性,检测行业正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鉴别能力:
1. 成分分析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XRF)可快速检测金属成分,但需结合火试金法等传统手段提高精度;
2. 重金属析出测试:模拟汗液环境检测镍、镉等释放量,确保符合《饰品中有害物质限量》标准;
3. 溯源鉴定体系:如抖音电商质检仓配一体化中心(QIC)引入珠宝国检集团(NGTC)等权威机构,日均完成2万单检测并留存全流程证据,实现“一物一证”。
行业呼吁:标准完善与监管协同
当前沙金检测面临两大挑战:
• 标准滞后:沙金饰品缺乏专项国家标准,部分商家利用检测漏洞虚假宣传;
• 成本倒逼:小作坊式生产难以覆盖高标准检测费用,需推动检测成本降低与技术普惠。
对此,福建省消委会建议:
• 强化抽检机制:针对直播电商等新渠道建立常态化抽检;
• 推动技术共享: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与电商平台合作,降低商家合规成本;
• 消费者教育:普及“足金”标识识别,警惕低价陷阱。
沙金首饰事件折射出检测行业在消费安全中的关键作用。未来,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完善与多方协同,才能让“检测报告”真正成为消费者信赖的“安全盾牌”,遏制“毒首饰”流入市场。
END
【华创检测资源共享】
0513-66814933/80608980